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活动

2022-05-03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视频会议召开

2022年4月28日,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暨2022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作推进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区15所高校新一轮建设的30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全区部分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会议。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处处长黄青云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青云处长做了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推进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召开此次视频会议既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具体行动;通过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各重点研究基地推动新时代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高质量发展的荣誉感、责任感、紧迫感。他强调,各重点研究基地不但要立足广西、服务广西,更应该有立足教育、研究教育、服务教育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担当;始终不忘在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的目标要求;加强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精准坚持“四个面向”,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引导和鼓励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坚持自由探索创新与有组织科研攻关有机结合,加强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启动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组织工作,打造广西高校智库成果交流展示平台,着力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他要求,各重点研究基地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以更为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基地“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会后,各重点研究基地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将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如何持续推动基地高质量、专业化、内涵式发展,在《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指引下如何推动新时代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热烈交流。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林春逸教授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国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就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我们要大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引导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干出新业绩,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方面,跑出青春加速度,焕发青春新光彩。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广西大学副校长范祚军教授表示,在推进基地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汇聚中国—东盟研究资源,深化科研协同机制创新,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选拔和培养,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攻关,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开展数据挖掘分析,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推动产学研用衔接,产出一批站得高看得远用得上的高水平智库咨政成果,力争建成中国—东盟研究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打造数字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常务副院长田旭明教授表示,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围绕如何建设好思政课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遵循和方向。中心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的同时,一直注重服务于思政课改革。目前中心正在组织研究人员编写思政课教学典型案例丛书,下一步将继续编写思政课教学重难点“惑”与“答”丛书。同时,将进一步配合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改革,争取在高级别教学成果奖上取得突破。

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文献古籍保护利用的讲话,使我们意识到,广西同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献、抗战桂林文化城文献、摩崖石刻文献,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是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载体。研究院将大力推进桂学文献中心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广西财经学院陆海经济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夏飞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厚望。在历史性认知上,凸显民族文化的意蕴价值创新性发展,永葆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走向,培养造就一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热爱民族文化事业,具有各项扎实功底和良好素质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人才队伍,是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协同中心始终坚持研究解决国家、区域发展问题,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问题,打造多项标志性高端学术和智库成果,未来将研究方向与传承活化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发掘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走向,紧扣时代脉搏,用好民族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邓国峰教授表示,中心将充分发挥跨学科联合创新优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聚焦数字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传播、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话语转化等方向,以基于网络舆情等手段重点解决国家和自治区社会安全稳定相关重大重点问题,提出决策咨询建议;通过数字化、可视化技术,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并将进一步以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服务自治区教育管理相关工作。

广西财经学院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西区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凌凌研究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明、真、高、正”,代表着新时代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与期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突出中国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用中国之理,解中国之问乃至世界之问。我们要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理论武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加快新时代广西新型智库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大势、回应时代呼唤,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不端释放广西人文社科研究的声音。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彭振副教授表示,中心继续将民族法、区域治理、立法学、知识产权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突出解决广西“民族性”“边疆性”“国际区位性”问题以及法治广西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现实课题为己任,未来加大中心建设力度,为广西边疆繁荣稳定、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梁君教授表示,研究院将通过科研体制创新,加快构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坚持“问题+团队”模式引领科研,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多学科协同、多校际协同、政用产学研协同,全面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提升智库建设水平以及智库影响力,通过研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蓝皮书、探索性建设乡村振兴的实践性乡村建设试验基地、举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等途径,在咨政建言、思想创新、舆论引导、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智库的纽带作用;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坚持科研项目育人、科研团队育人、科研平台育人、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合作育人等项目,切实提升基地在战略研究、数据库建设、成果品牌等方面的育人能力。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宗波教授表示,中心将扎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开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等专项法律研究;进一步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需求,开展高质量的立法论证、调研起草等服务。展望未来,中心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服务地方立法与地方治理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回答时代之题,彰显中国之理的学术使命中作出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应有贡献。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高校智库如何正确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提出了根本性的方向引领、全方位的方法指南和更高更远的发展要求。中心必将牢记和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八桂大地,竭力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广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彰显中国教育之路、中国教育之治、中国教育之理为思想追求,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

广西大学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覃志敏副教授表示,中心牢记使命担当,始终坚持归纳“中国之治”理论与推进“美好社会”建设实践的双重目标,聚焦大国治理的复杂实践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兴边富民等国家重大工程,着力从区域合作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新型城乡关系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新型社会组织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凝聚方向和特色,以应用研究夯实基地研究基础,以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梳理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全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面发展进步。

广西大学广西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陆善勇教授表示,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倍感荣幸和鼓舞,同时对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到“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有感触。广西大学作为教育部“部区合建”高校,应该扎根广西大地,走出一条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新路。广西大学应用经济学是“部区合建”世界一流学科,广西发展战略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将结合广西边疆区位优势构建边疆经济学等新学科方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添砖加瓦。

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民族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义美教授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现阶段中心致力于团结漓江画派艺术家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为广西丰富的人文景观著书立传。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心将运用现有的艺术资源,结合广西本土最新的发展趋势,培养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进一步巩固广西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上做出的努力,并行之有效的做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由艺术圈拓展到全社会,使全国人民认识广西了解广西,为广西的文化宣传做出新的着力点。在广西范围内,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团结各民族认为,为广西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晓芹教授表示,中心汇聚了一批从事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知名专家和年青学者,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向来是重点工作之一。中心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承担新课题,与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商议启动新的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计划和合作培养古籍工作人才等,加强民族文化的创新转化和相关工作决策咨询力度,切实发挥基地的智库功能。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滕兰花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始终坚持扎根地方,切实承担起民族文化培训和科普等社会服务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育人资源,借助民族博物馆、实训室、工作坊等文化普及窗口,开展系列民族文化科普教育活动,实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也注意发挥专业特长,为广西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政策咨询智力服务。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教育绩效评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何庆光教授表示,中心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基地服务社会能力;以中心为载体,着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有志青年;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特色优势,凝练科研方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规划,努力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院长陈国保教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先进文化建设。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籍的传承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是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古籍整理和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古籍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一环。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古籍工作的全过程,立足区域、深度挖掘、传承保护,提升古籍工作质量,推进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加强古籍的抢救保护、发掘整理、研究利用和数字化建设,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和原料,为国家发展提供文化源泉和智力支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北部湾大学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部湾大学副校长黄鹄表示,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关键性问题,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和亮点,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中心成为学校海洋特色办学的重要展示平台和服务向海经济的重要智库,为学校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的“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支撑。

贺州学院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刘永红教授表示,基地将以此讲话和精神为契机,在传承活化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上见担当、见成效、见影响。近十年来基地深入田野,搜集了近3万多契约文书,5000余册族谱,500多部民间文献。在“顶天立地”的研究中,基地结合自身优势,将“立地”即深入田野进行文献搜集与整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团结宣传与教育作为立身之本,形成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新高地。在未来近两年的工作中,基地将完成《南岭文书》50卷、《广西少数民族族谱汇集》40卷以及《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献选辑及提要》10册等文献整理汇集工作。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顺明教授表示,研究院将组织、引导基地研究人员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通过学术研究服务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广西高等教育事业;结合基地五大特色研究方向,聚焦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开放的金融门户、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工作部署,以高水平高层次科研成果服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科学安排一定资金,通过“导师制”“揭榜制”等方式,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安排相关专题研究项目,探索古籍整理、文献挖掘等工作,服务建设文化广西。

梧州学院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宇思博士表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传统文化复兴及博物馆建设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以后,发掘与研究我国古典文献资源成为阐释“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古籍与文献工作区域化是中心设立的主要出发点。中心将继续与地方文博单位合作,开展地方碑刻保护的系统性档案式保护;躬耕文献研究,攻关解决古籍修复技术等关键突破性问题;建设一支能走田野、能拓碑、能修古籍、能研究的双师型队伍;推动西江流域契约文书集、西江流域碑刻拓片集、岭南金融文献汇编、水运史料集的整理与出版;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馆藏古籍数据库,建设能服务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古籍保护与展示平台。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表示,近两年来,研究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展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等重要指示精神,搜集、整合、编辑珍贵红色革命典籍,建立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数据库;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展”。下一步,研究院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开展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数据库二期建设工作,通过Python等先进信息技术,形成红色文化地图及知识图谱,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举办更多展览;通过数字化传播、展览的形式,让文物、红色典籍中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与红色文化的精髓来激发各族师生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广西医科大学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前强教授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又回想起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勉励和期望,内心十分激动。讲话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新”。作为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们要充分发挥“四个自信”,走区别于西方的、区别于过去的、结合中国特色和广西需求的“新”道路。结合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那就是如何聚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和真问题,把科学研究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建言建到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和八桂大地上。其次,习总书记也指出了如何走“新道路”的法宝,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放在核心位置。中心将推动实体化建设,积极推进跨学科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敏锐捕捉身边的素材和数据提出咨政报告,回应广西乃至全国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推动基地高质量发展。

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龙文玲教授表示,新时代以来,中心在古籍工作方面,致力打造多民族语言文化融合特色,重视中华及地方优秀传统经典的整理、笺疏、普及,出版《密洛陀古歌与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周易观彖校笺》《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等代表性著作。今后,中心将认真贯彻《关于推进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等精神,结合广西发展需要,进一步摸清广西地方古籍的家底,在整理、阐释、普及方面多做贡献,为铸牢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吴忠军教授表示,研究院将认真组织基地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与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25日至27日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做研究真问题的学问,做真研究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学者,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广西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强教授表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给本中心进一步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要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作为核心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与面向东盟作为发展引领。中心坚持以科研项目为导向,资助骨干教师课题立项,带着大学生锻炼训练科研能力,以此建强“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研究队伍;公开招标年度开放课题,以咨政报告为核心、论文与著作为双翼,立项经费与后期分层资助的方式激励高水平成果产出,推动骨干教师回答时代之题,彰显中国之理;撰写发布关于广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监测报告,以此服务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东盟音乐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楚卓副教授表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下,中心将运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传承活化创新广西特色音乐文化;做好“立足教育、研究教育、服务教育”,积极探索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加强基地成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青年人才作用,力争在科研项目和成果上有所突破;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力求在广西特色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上见担当、见成效、见影响。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关勇军教授表示,中心将密切关注世界形势变化,扎根工业领域,在当前国家和广西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问题、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关键领域,构建政府部门、高校、企业有效交流合作机制,创新多部门多学科协同研究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的解决之道,总结中国经验,为国家和广西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学术讲座、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课程思政等方式,将研究过程和成果融入人才培养中,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坎坷但前途光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玉林师范学院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伟萌教授表示,中心将继续围绕“民族地区文化安全与社会治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与社会治理”“民族地区文化创新与社会治理”等主要方向开展研究,通过传承活化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把基地建设成为服务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协同创新,特色凸出的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社会于一体的综合型研究中心与新型智库。

百色学院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吴德群教授表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把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就是要深入广西各地各领域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科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担当者;基地将推进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广西民族团结大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形成长期有效发展的路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慧支持。